本子是删繁就简的偶像剧,只有几句对白写得不错. 从结果来看,我感觉剧本(包括剪辑)修补或者说互相迁就的痕迹太重,例如为了表达儿子认为小杰是好人的心态转变,加了心理医生的说明视角,万芳的表演也不好,这个角色完全拿掉都可以. 为了佐证感情的真挚又有儿子的叙述来衔接并不连贯的每场戏,甚至为了写小三这个人,让儿子非得要住进去探索. 每个角色都负担着剧情里感觉无法回天的要修补之处,很不真实. 设计感太强,镜头就像是刻意旁观,又有儿子主观跳跃的旁白,例如那个邱泽接到保险电话走在低机位镜头前刻意蹲下,你都无法说是表演还是镜头硬塞给你一种情绪或故事. 谢盈萱很好,但导演不会用她,重点全在情绪的大戏上,相反很多小戏演得非常好,一开始拍门后的状态,出租车上的闪回,这些戏她全都拿出高段位表演,她绝对是一个很有表演力的演员. 摇摇晃晃的人间. 故事其实是极抓马的,但胡波淡化了戏剧冲突仅提供出故事之中的情绪与状态,所以所有演员都表现的是一种阴郁颓废的状态,单看每场戏仿佛都不必要,但又让人无法剪掉因为情绪是连贯的持续的. 让我最敬佩的是胡波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,且能够在这个世界中自圆其说能够成立,更因为银幕后的自杀将这种阴郁的状态延伸到银幕背后,进一步的确立了电影中的世界. 但抛开这点,我近乎无法共情,电影中的角色基本处于拒绝交流的自我封闭自说自话,尽管胡波已经亲身搭建好了这个世界,我却完全没办法理解,背景是极为熟悉的城市,但人物却始终是中离的,他们扎根于熟悉的环境却在下一秒说出完全文本化的台词;其次电影的镜头始终围绕着人物,但是昏暗的灯光却看不清人物细微的表情和动态,角色始终隐入黑暗中. 坚决不会鼓励这样自杀式的自我创作. “哈利波特”电影全系列的演职员在一场特别的回顾活动中重逢,庆祝第一部电影的周年纪念,其中包括采访和演员对话.